全球2000+节点无盲区覆盖,注册即可免费使用

  通缩在中国,是个很奇怪的事。

  通缩是通货紧缩,它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;由于货币供给量少,经济增长刺激不起来,引起了有效需求不足。

  我们不接受中国出现通缩的定位,要抠定义,也的确不存在货币供给量少的问题,M2不是在收缩,而是一直以两位数的水平在扩张,GDP增速5.2%,经济增速至少是正常的。

  但是,现实中为什么还是出现了一些通缩征兆?

  首先是有效需求不足,这是中国经济现在的主要矛盾,也是不争的事实;以至于白岩松一脸认真的问:为什么老百姓有钱不愿意花?

  其次,也出现了产能过剩,至少在民营经济中,衰退的迹象随处可见,企业卷得不能再卷了,年初都在忙着大办公间换小办公间,能省一分是一分;金税四期逼得小老板们到处要发票,大量的企业在裁员降薪,说来说去,还是有效需求不足。

  这就有个问题,既然不差钱,财政赤字率也从3%扩到了3.8%,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?或者说,老百姓的收入不足?

  有效需求来自两个方向:

  一是企业的第一次分配,二是财政分民共享的第二次分配,特别是医疗、教育、养老、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。

  在一个良性的系统内,印了大量的钞票刺激经济,经济在高速增长,财政的税基长期保持两位数的扩大,前者将有利于提高第一次分配收入的水平,后者有利于第二次分配收入的水平。但是,并非如此,中国的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并没有随着高增长同步增长,相反,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,根据世界银行2021年的数据:美国:国民人均收入占GDP之比为约66%;中国:国民人均收入占GDP之比为约42%。

  那么,是谁拖了后腿?

  应该说,企业与地方财政都拖了后腿,从而引起了需求不足,产能过剩。

  企业对就业的支持基本在民企,国企支持就业7%,民企支持就业85%,民企效益不好,在拼命地裁员降薪,当然居民收入也上不去,网红们说是因为民营老板们太贪婪吗,剥削高?还不能这么说,因为决定市场劳务水平的不是道德,而是资本与劳动的供求关系,资本在流失,外资全面撤出,带走了成百万的就业,这与道德没关系;民间资本近十年一直在退却,也是不争的事实。

  实际上,民企也贪婪不起来了,活着就算不简单。

  2023年全国民企总利润26600亿,略高于坐收利息的银行利润22000亿;分摊到4700万家民企,平均每家年收入不到6万元,不贪婪又怎么样?

  再看财政的二次分配。

  上海财政刘元春的数据表明,中国社会保障占比不到3%,而西方发达国家高达30%,差距显而易见。财政税没少收,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高税制国家,近些年逃税的漏洞也堵的干干净净,为什么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的不快?现在想推也难了,因为地方财政50%的收入来自土地出让金,房地产塌陷,地方财政也要负债过日子。

  所以,当我们意识到有效需求不足时,一切都晚了,现在靠什么提高居民收入水平?没有什么短平快的办法,发钞也不现实,多了发不起,少了意义不大,改变不了趋势,还不够清理负债表的。

  于是,又有了另一个问题,既然钱没有少发,没有流到民企与居民手中,都跑哪去了。这就是经济结构的问题了,大量的流动性锁死在了低效的长期项目中、以债务的形式叠加、并不断地扩张体制成本。

  既然货币还是超发了,从长远看,会表现为通胀吗?

  一定会,只是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,否则,世界各国都可以如法泡制,拼命印钞票去维持债务与体制成本了。

  我们为什么要支持民营企业家?因为削藩不能致富

30元 7.2 0人已购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
Top